裴鸣 研究员 宁夏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2008.10.24
一、疫苗本身的问题
1.疫苗质量不佳:疫苗的质量是决定猪免疫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。据调查,疫苗质量不佳,菌株抗原性差,毒力不稳定,疫苗效价低,保护率小,免疫期短,均可导致免疫效果较差或失败。因此,在使用疫苗之前,建议先进行效价检测。疫苗的类型也影响免疫效果,有的猪场免疫三联苗后发猪瘟病,但改为猪瘟单苗后,不再发病。多联苗对防止单种传染病(如猪瘟等)不确实,最好选择单苗接种。
2.疫苗株(血清型)选择不当: 由于病原体有多种血清型(如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,80多个亚型),因此,选择猪疫苗时,应包含当地流行的血清型,必要时可使用自家组织灭活苗。
3.疫苗的运输、储存和使用不当:温度过高、密封不严、剧烈震荡和反复冻融等情况,均可造成疫苗效价降低或失效。一般疫苗运送时应坚持“苗随冰行,苗完冰未化”的原则,装入盛有冰块的保温瓶或保温箱,避免高温或阳光直射。疫苗的保存均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要求,一般冻干苗应放在-10~20℃的冷冻环境中保存,温度越低,保存时间越长。猪瘟免疫弱毒冻干苗在0~8℃只能保存6个月,若放在25℃的环境中,最多10天左右即失去效力。有些国家的冻干苗中加入了耐热保护剂,可以放在4~6℃环境中保存;灭活油苗,一般保存温度为2~8℃,不能过热,也不能低于0℃。所以,在购置和使用疫苗时,应注意其储存温度、生产日期和有效使用期。
二、免疫操作不规范,接种程序不科学
1.稀释不当: 免疫接种时,应首先根据疫苗的使用说明,选择好稀释液。养殖户用冷水代替稀释液,或者用甲疫苗的稀释液代替乙疫苗的稀释液,均是错误的;其次,应注意投苗时正确的稀释倍数,配置好的疫苗在使用前要震摇均匀,并及时(最好1~2小时)使.用完毕。
2.操作不规范: 表现在:①选用的针头不当。如小猪注射使用孔径大的针头,药液易溢出;免疫大、中猪群使用的针头过短,低于脂肪的厚度,疫苗不能直接进入肌肉层。②注射部位不准确。猪的接种部位有皮下、肌肉注射等,应根据疫苗说明,选择正确的部位,如给母猪肌肉注射疫苗时,注射针头(35毫米长)应呈垂直方向注入猪的颈部肌肉。③注射部消毒步当位涂抹的酒精、碘酒过多或使用5%以上碘酒消毒,亦可破坏疫苗,导致免疫失败。④注射器械混用。接种前应准备好有关器械,对所有的器械要进行彻底清洗、消毒,为避免交叉感染,注射针头要做到仔猪一窝一针,育肥猪一圈一针,种猪一头一针。此外,对大群猪,要做好标记,以防漏免。
3.剂量不准确: 猪体接种的剂量不足,常常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,致使猪群不能够获得坚强的免疫力。一般来说,抗体水平随着接种剂量的增多而递增,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免疫剂量越大越好。相反,若剂量过大,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反而消失,出现免疫麻痹。超大剂量的活菌苗感染免疫抑制的猪只,可使猪出现临床症状。
4.程序不科学: 养猪场的免疫程序不能从教科书上生搬硬套,应根据当地的疫情、本场猪群的免疫状态和饲养管理等实际情况制订。有条件的最好对猪群进行有关如猪瘟、猪伪狂犬病、猪细小病毒等传染病的抗体检测,以确定猪群的抗体水平和野毒的感染情况,为科学制定免疫程序提供依据。
三、动物机体的免疫抑制
1.营养性的免疫抑制: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、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,均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,降低机体抗体水平,使免疫机能下降。如维生素A缺乏,可导致免疫器官萎缩、T淋巴细胞减少、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。猪群接种时,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(A、E、C等)、微量元素(铁、锌、硒等)和一些免疫促进剂,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。
2.用药引起的免疫抑制: 猪群接种疫苗期间,使用了某些药物,如抗菌素(氯霉素)、磺胺类和代谢药(糖皮质激素)等,能抑制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形成,影响免疫效果。因此,在猪群接种前后10天,应避免给予以上免疫抑制药。
3.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: 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的病原体有很多,如猪瘟病毒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、猪伪狂犬病毒、猪肺炎支原体、圆环病毒Ⅱ型等,均可破坏猪体的免疫系统,使免疫机能抑制。
4.毒物或毒素所引起的免疫抑制: 霉菌毒素(尤其是黄曲霉菌毒素)、重金属(如汞、铅、镉等)、工业化学物质和农药(杀虫剂)等,可损坏免疫系统,产生免疫抑制。
5.环境应激因素导致免疫抑制: 在养猪生产中,高温或低温、拥挤、断奶、去势、限饲、捕捉、转群和运输等因素,均可引起应激反应,使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。
6.寄生虫病影响免疫效果: 多种寄生虫(特别是线虫、捻虫、弓形虫、锥虫等)可抑制淋巴组织细胞的功能,使细胞免疫机能降低,生产中应定期进行防虫、驱虫。
此外,猪群机体的抵抗力较差,强毒(野毒)菌株的侵袭或流行等因素都能引起农村养猪免疫的失败。因此,在生产中,应综合分析,总结经验,找出不足,尽量避免免疫接种的漏洞,方可保持猪群的健康和提高生产效率。